談判合併又破局?台灣職籃真的沒救了嗎?
台灣職籃是你會看的比賽嗎?台灣的職籃實力並非是欖球最頂尖,但台灣職業籃球聯盟的數量卻非常多,這之中固然是受到了非常多因素的影響,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台灣職業籃球聯盟的分裂與合併!
為什麼台灣職籃有這麼多聯盟?
以上就是台灣職籃三個聯盟,相較於美國NBA聯盟,或是韓國的KBL聯盟等,都只有一個頂級的聯盟,台灣的職業籃球聯盟卻很複雜,這也導致了台灣職籃的專業定位一直都很模糊,雖然說這種多聯盟的現象並非刻意設計,但長期可能因資源分散而限制了競爭力,以下是有關台灣職籃三個聯盟的深入分析:
做為先發角色的SBL
以現今台灣所有仍舊在運作的聯盟來說,SBL的歷史是最悠久的,其時空背景為當時台灣缺乏成熟的職業聯盟,SBL的存在也奠定了台灣職業籃球生態的基礎。
由PLG掀起的職業化浪潮
在中華職籃倒閉之後,2020年才成立的PLG聯盟成為了台灣唯一的職業籃球聯盟,PLG的成立初衷標榜完全職業化,引入高水平外援(如林書豪),同時強調提供娛樂化市場,試圖打造出更符合國際標準的聯賽,但也開始與SBL形成競爭。
T1聯盟崛起與TPBL的合併
2021年,此時成立不久的PLG在台灣職籃成功掀起熱潮,顯示出台灣有著對於高水平職籃市場的需求,企業與地方政府投入支持,T1聯盟成立,旨在分食這塊快速成長的市場。
T1的成立便快速與PLG形成競爭,也大幅推動台灣對職業籃球的職業化與娛樂化,但這種自由性容易造成市場過度分散,也產生資源競爭等問題,最終引發聯盟分裂,最終T1聯盟於2024年解散,聯盟中四支球隊(戰神、雲豹、特工、海神)加入TPBL,唯有台南獵鷹轉投PLG。
